close
婆羅多舞是印度最具代表的古典舞蹈,據說是發源於南印度坦米爾拿督邦(Tamil Nadu )的省會--坦賈武爾(Thanjavur)。婆羅多舞的字根源來自Bhava(情緒)Raga(音樂)Tala(節奏)Natym(動作Naritta) ,因而可清楚了解,婆羅多舞的元素是結合情緒,音樂和節奏的舞動之表演藝術形式。

婆羅多舞的歷史,可追溯到西元3世紀聖者婆羅達(Bharatha)所著有關印度舞蹈的理論”那亞 沙土亞”(Natya Sastya),這種舞蹈的目的是要以舞蹈酬神。舞者必須要謙誠無私,以供奉神明的情境起舞。到18世紀,舞蹈家尖就里(Janjore)將特定的主題音樂,融入婆羅多舞,當時是以獨舞為其特色。不久,由於統治者的權力,深入廟宇,婆羅多舞走出了廟堂和世俗的娛樂結合,傭俗了婆羅多舞;一度中落。20世紀初,熱衷印度文化術業有專精的學者、芸人,從印度的數百座古老石刻、壁畫、碑文臨摹學習,重建婆羅多舞,婆羅多舞才得以重生。現在我們欣賞的婆羅多舞,也不僅是獨舞為主,也有雙人或團体的表演的方式,也不拘泥女性舞者,也有男性的舞者。婆羅多舞的服裝非常精緻,講究,布料是絲織品,從頭到手到腳,都配戴著精巧的飾品,女性舞者的長髮上亦戴上鮮花,非常的美麗!

婆羅多舞當然是以祈願,奏獻神為主,但也融入了史瓦馬(Jathi Swarma)和抒情詩的沙巴達馬士(Shabdamas)和純舞蹈的歐比希那亞(Obhinaya)及替亞那(Thiiana),因此我們看到的婆羅多舞,不只是神的舞蹈,也是結合了史詩故事和舞蹈相互交織而成的。因此,一場婆羅多舞的演出,可長達一個多小時,舞者要在不同的情境,自然優雅的交替轉換,非常獨特,也彰顯婆羅多舞精緻和難度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maneg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